2007-11-21

第22天 - 文化



20071116 星期五



下午5:00到家,天涼涼的好舒服,直覺地開了門就搬張椅子坐在陽台上;坐著坐著,突然發現自己好久沒有發呆了。我很喜歡發呆,沒事情要忙的時候,端杯水坐在窗邊或是公園裡,可以一坐就是兩個小時。不過以目前的生活型態(三個人幾乎同進同出,每天還拼命趕日記進度),時間很容易就被填滿,沒有空白的留給自己。也已經很久沒有好好看書,更別說是悠閒地看部電影了。

剛開始到Kingstown,發現好多人喜歡坐在家門口,感覺很。。。慵懶,現在我也是其中之一了。我不清楚他們是否是跟我一樣喜歡這種悠閒放空的感覺,還是實在是沒事做沒地方去,不過anyway,似乎這裡就是有一股魔力,讓大家想要坐在門口,哈哈。

瘋狂的週末又來了;震華說魚市場旁3:00就開始放起震耳欲聾的音樂,我們下班回家走上山時,也察覺到下面街上有超強喇叭的存在。每到週末,到處都放起連聾子都聽得到的音量的音樂,還有大大小小的海邊party,就這樣high兩天。

前幾天跟同事Rochelle聊天,她把聖文森的節慶從現在起一個個數給我們聽,數了一輪回到11…..真是沒什麼呀。這幾個星期的觀察下來,聖文森似乎是個沒什麼文化的國家;可能大多數居民是早年黑奴後代的緣故,沒有帶來什麼文化,而大部分人也都習慣及時行樂,有錢就花,不太去想複雜的事,也不會花精力專注在細膩的事物上,有時間就和朋友廝混、跳舞、喝酒,或BBQ。從城裡的店面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;數量最多的是只賣飲料糖果的小雜貨店,其次是bar,再來是藥房、民生用品店,CD似乎都是在街上賣盜版,書店、文具店、照相館、運動用品店。。。等「非必需」的店少之又少(洗一張相片要10幾塊錢台幣,影印聽說也很貴)。城裡好像有一間電影院,不過博物館、音樂廳、文化中心之類的地方就真的沒有了(喔,有一間xx Memorial Hall,聽說偶爾會有表演)。

不過有關吃的文化,我想是不論什麼地方都有的,這也是我非常關心的。這裡和中南美洲不太一樣,幾乎沒有油炸的東西。吃到現在大概已經知道Vincy food的模式,變化非常少,基本上是超多的澱粉(豆子飯、通心麵、麵包果、大蕉、coconut dumpling),配上調味很重的雞肉或魚肉,偶爾放非常少量的蔬菜在盤子裡當配料。再來就是湯,目前只試了calallu soup,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local的湯;很多上班族就只喝湯當中餐。

研究了好一陣子的當地人熱愛的飯- pelau,拖了幾天,今天終於下定決心要來煮了。同事已經幫我們複習好幾次做法,感覺似乎很熟悉了(其實我還沒真正吃過pelau耶,只試吃了Rochelle的便當一口)。不過傍晚在CK Gravies買到一條3.6 EC好好吃的吐司,不小心一口接一口地吃了不少,一度有「晚上就光吃吐司,別開伙好了」的念頭。好在震華臨時從大使館打來說陳姐和高富要來我們家吃晚餐,才理所當然地煮了。

之前曾經大概提過一下,我們看起來只是普通的雞肉豆子炒飯的pelau,其實是有很嚴格定義的:

1. 內容是雞肉、豆子和米。

2. 上述三者必須一起煮,分開炒了再拌在一起就不是pelau了。

3. 顏色一定要是咖啡色(不知道這點為什麼這麼重要,用焦糖也好,用色素也罷,總之就是要想辦法弄成咖啡色的)。

我們準備了browning(上頭寫「for meat, sauce, and gravies」,是著色力超強的醬料,有一種很難形容的特殊氣味)、綠色的小豆子、雞大腿肉,和當地的一種黃色的米。先熱鍋放一點油,雞和browning同時下鍋炒,同時間用另一個小鍋煮豆子到半軟,然後撈出豆子,和米一起下鍋,倒入調味料(我用了蕃茄醬、green seasoning,還有鹽;雞肉則先用一點醬油和酒醃過)拌勻,最後加水蓋鍋蓋把米悶熟就行了。不過水的分量不太好拿捏,browning也是到後來狂加才覺得顏色夠深。綜合來說,這次的pelau還算是成功,下手夠重,長得有模有樣,吃起來也還蠻聖文森的^^。



晚上高富要去接一位工研院的先生的機,我們三個晚上沒出過門的土包子就趁機跟出去溜達了。Liat航空可真爛,原本預訂傍晚到的飛機,我們接到人時已經11:00了。參觀了一下旅館(Cobb Stone),蠻漂亮的,可惜沒帶相機。星期五晚上的街上頗熱鬧,商店沒開,不過路上聚集了三三兩兩的人在…..和朋友一起閒晃聊天,還有賣飯賣糖果的小販,就黑黑的在路邊擺攤,蠻特別的。



今天的相簿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rosstsai/sets/72157603255071802/
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